|
|
|
|
|
王智才司长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全文) |
2006-2-16 |
|
|
|
抓住机遇 只争朝夕 开创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新局面 (2006-1-17于南京)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春节之前,我们在江苏南京市举办全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目的就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部署2006年全国水稻产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突破水稻插秧机械化这个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将这项工作做为2006年我部为农民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予以落实。在这个培训班上,江苏、湖北、贵州和辽宁四个省将介绍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经验;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的专家和江苏省农机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要讲授、示范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我们之所以在江苏省举办培训班,是因为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好、进展快,机具技术创新、农机农艺结合很有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之所以这么早举办培训班,就是把开春要做的事情,提前到现在来做,让各地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后,有充分的时间早计划、早安排、早培训、早行动,为2006年在全国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开一个好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认清形势,分析把握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口粮,其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单产高、用工多。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劳动强度最大,用工量最多,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突破了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和作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水稻生产机械化体系已初步建立 经过技术引进和科技攻关,我国在水稻育秧工艺和设备、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和插秧、抛秧、摆秧以及直播机械的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基本解决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在机械化移栽方面建立了初步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规范。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各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服务模式。育秧大户、机插大户、机收大户等专业户和育秧公司、机收公司、机插机收服务队等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通过承包、订单、跨区作业等方式,提供从育秧、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单项或全程机械化行业服务,服务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水稻跨区作业,正从机收逐步向机械化育插秧拓展。关键技术的解决、机械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社会化服务实践,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政府重视支持与农民需求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氛围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迫切想彻底改变水稻生产繁重的劳作方式,对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把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十一五”期间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的目标。广东省确定到2010年,全省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的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左右,农产品主要生产环节、主要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南方一些省区还大力实施“以机代牛”工程,提高农民公共健康水平;组织机收、机耕帮扶队应对部分地方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后农业生产出现的难题。特别是2004年以来,“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更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大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5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达到10.5万台。比2000年增长约90%。2005年水稻联合收割机已经达到19.3万台。可以说,政府重视与农民需求互动,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机收快速推进、机插秧取得突破,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时机已经到来 我国水稻耕整地机械化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最近几年,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水稻跨区机收的扩大和农民对机械化收获认识的提高,水稻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水稻机械化收获面积1.42亿亩,机收水平达到32.23 %,比200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进入二十一世纪,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突破水稻机械化插秧难题后,为全国解决水稻种植机械化问题,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了经验。在江苏省的辐射带动下,安徽、江西、浙江、四川、上海、湖北、湖南、广东、贵州、黑龙江、辽宁等11个省(区、市)也都开展了机插秧技术的多点示范,机插秧已从 “星星之火”发展呈“燎原之势”。 2005年全国新增水稻插秧机1.3万台,完成机插秧面积194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近20%和80%。贵州、湖北等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还对加快推广机插秧做出了批示,水稻插秧机械化出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势头喜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为主。从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来看,小麦生产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已基本解决,玉米生产机械化除了机收外,其他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也比较高。2005年全国水稻机播、机插秧、机抛秧面积合计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左右,成为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当前,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热点,也是亮点。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确保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稻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措施。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对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总体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也是水稻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各地的实践证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重视,技术体系突破,农民迫切需求带来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喜人形势,我们应当不失时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的信心和紧迫感 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过程,设计了水稻插秧机。但质量不过关,加之采用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费工耗时,植伤严重,标准化程度低,故虽经大量试点,终因效果较差而自然终止。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引进国外机具设备,并推广工厂化育秧。但由于国外机具价格昂贵,工厂化育秧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受。同时,工厂化育秧的方式也不适合我国农村小规模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使得水稻机械化插秧又一受挫。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江苏省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开发结合,开始了新一轮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探索并获得成功。他们引进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间管理的标准指导生产实际,现已从江苏省推广到10多个省区。 从各地的推广实践看,运用软盘和双膜育秧配套的机插秧技术,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节省秧田 由于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其播种密度较高,从而提高了秧田利用率,秧田与大田比例达1∶80~1∶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肥床旱育秧、水育秧提高5~10倍,仅为人工栽插秧池的10%,可大幅节约耕地,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国种植4亿多亩水稻,常规育秧约需占用2000万亩优质秧池田,若全部采用机插育秧,则仅需400万亩左右,可节约秧田1600万亩,按水稻平均亩产800斤计算,可增产水稻128亿斤。由此带来的间接效益也极为可观。特别是在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节约水肥 机插育秧在育秧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适当调节用肥比例与用肥时机,可大大提高施肥效果。有序栽植,便于通风,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实践证明,机栽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并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省工节本 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如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亩需1.5个工日,而采用步进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每亩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并可降低作业成本13.7~18.7元,降幅达32.8%~44.7%。 (四)高产稳产 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性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容易获得高产稳产。江苏多年的试验研究和调查分析表明,机插稻平均增产达5.3%,且产量稳定。 (五)实现“双赢” 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不仅可以把亿万稻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农民节本增收,而且可以带动机手致富。在机插秧技术推广中,逐步出现了农场、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个人、乡镇农机站及服务组织、育秧公司、插秧公司,采取育秧与机插一体服务、单纯机插服务及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等方式,为农民服务,既提高了插秧机使用效率,也提高了投资回报率。目前,一般单纯机插作业收费在35~45元/亩左右,育秧、机插联合作业服务收费为65~80元/亩左右,据测算,如果采用步进式插秧机,一般机手单机年收入可达0.6万元以上,3年即可收回投资,受益期在5年以上。 在一些地区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取得成功,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一靠高性能插秧机的成功开发;二靠配套农艺技术的突破和完善,特别是低成本、标准化的育秧技术的突破;三靠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种机插秧经营服务模式的支持。可以说,当前已经具备了在全国水稻主产区推广普及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条件。实践证明,机械化插秧作为一项先进农业技术,符合我国稻作生产特点,有利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推广机械化插秧,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可以节约大面积的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增加稻谷产量;可以显著节本增效,为农民增加收入。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可观的效益催生了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热潮,推广普及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树立信心,增强做好水稻插秧机械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历史洪流中来。 抓住机遇,加快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阶段。我部已确定将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作为 “十一五”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以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明确了以点带面,先易后难,梯度推进,强化服务,力争用5-10年时间,实现水稻收获、种植两个环节机械化突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今年,将启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总的安排是在水稻主产区,建设一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实施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育插秧技术示范点。每县建立5个以上培训示范点,开展培训示范。每个示范点育秧规模满足向200~400亩示范大田供秧,每县新增机插秧面积1000~2000亩。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形成标准化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和育插秧技术规范,加快示范县的技术普及和推广。 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依托现有培训体系开展培训工作,每县每年完成200人以上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机插秧操作技术、田间管理要点和插秧机的使用维护知识等。 三是组织开展技术指导与宣传。通过编印技术、宣传资料,召开不同规模的现场会,广泛进行宣传示范,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辅导农民和大户应用机械育插秧技术,进一步扩大技术辐射和普及范围。 今天的培训,可以说标志着项目工作正式启动。各地要以实施项目为契机,带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推动主产区的水稻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注重农机农艺结合,完善技术体系 机械化插秧必须与作物品种、茬口、栽培方式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各地要狠抓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优势技术集成整合。一是要建立农机和农业部门的合作机制。农机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吸收农艺人员参加试验示范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育秧、植保、以及大田管理等技术指导,做好插秧机的选型配套、对比试验及有关技术的宣传、培训。要完善本地区的标准化育秧技术规范,并与现有的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作业标准相衔接,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实用、统一、低成本、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体系,用以指导和推动水稻插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二是要引导和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机鉴定推广单位、生产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在进一步熟化常规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杂交稻、超级稻等的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三是要在试验研究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共性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品种、熟制等个性方面的技术研究,特别是要解决双季稻地区茬口与育秧时间的矛盾。要不断熟化和健全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技术培训宣传,加快技术普及 要抓住育秧这个关键环节,狠抓机插育秧、插秧机操作及大田管理等技术培训,确保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的成功。培训对象要以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主,同时要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对县、乡(镇)和村级农业、农机技术干部的重点培训。要深入农户、深入生产第一线,分期、分批地开展技术培训,力求让更多的机手和机插秧用户掌握和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各地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采用现场会、制作发放技术专题片和技术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技术的示范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为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要引导插秧机生产企业直接面向农民机手开展技术示范服务,发挥企业在培训推广方面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强化技术指导 今年,农业部专门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专家组成员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研究人员与推广人员结合的原则,从国内相关的大学、研究院所以及技术推广的省份选出。工作任务是: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提出技术政策建议;为相关领域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立项和项目实施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对相关地区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对技术发展中的农艺措施、机械装备等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农机农艺结合。专家组要积极参与到各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各地要积极主动争取专家的支持,发挥专家在技术咨询、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江苏省在这几年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团队,也是各地工作中能够依靠的力量。各地在项目工作中,也要结合实际,建立农机、水稻栽培、植保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队伍,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到田间地头,扎扎实实的做好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指导和服务,切实解决 “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稳步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的进程。 (四) 创新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增强发展后劲 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各地要围绕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点。要坚持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调动、激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造精神,培育壮大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机械化育插秧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区域内规模化服务和跨区作业为方向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建立完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农垦系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优势,推行 “场乡共建”等服务模式。同时,要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水平,加强插秧机械的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能力的建设,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发挥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跨区作业直通车”的作用,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市场,提高水稻插秧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五)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就全国而言,目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还处在推广的初级阶段,政府的支持推动显得尤为重要。各地要配合项目的实施,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列入有关的项目计划中,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水稻机械化韩贷项目、优质粮产业工程农机推进项目等要加大资金、技术和项目整合力度,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组织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动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当前,要把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示范作为投入重点,将水稻插秧机械列为各级政府的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支持、引导农民和各种渠道资金对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今年,农业部还要启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承担任务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5个省区,要做好两个项目的衔接、整合,必须纳入示范县之内,发挥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中的龙头作用。 (六) 切实加强领导,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今年,农业部已将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九大行动”之一的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中。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已列为农业部为农民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首战必胜。各省农机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制订完善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将项目工作抓到位,确保完成项目任务。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把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中,取得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给予项目配套经费,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各地工作动态和有关情况要及时报送我部,我们将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上设立“水稻插秧机械化”专栏,随时反映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信息,为各地工作交流、学习搭建平台。 同志们,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认真谋划,统筹协调,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各省局和推广站的项目主管人员、项目实施县的农机和农艺人员,都是各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开拓者。希望大家认清所肩负的责任,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身体力行,学有成效,把知识学扎实、学牢固,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阅读次数 [19777]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主办:辉南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
地址:辉南县朝阳镇腾飞路1号 |
邮编:135100 |
电话:0435-8239049 |
Email:hn@jlnongji.cn |
http://hn.jlnongji.cn |
吉公网安备 22052302220526号 |
|